2018年7月22日早上8点,起身不久的太阳,精神抖擞,红光四溢,带着希望的色彩,把整个世界照得通亮。伴随着公交车的一路颠簸,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量子”社会实践服务队又开始了忙碌的一天,谭家秋峪村支教班也已经开展了五天的时间,服务队认真的教学态度,也吸引了谭千惠、谭梦瑶两位“大朋友”,她们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分别迈入初中和高中,迎来自己人生的一个新阶段。
一对一、多对一,助力学生学业发展
七月,“量子”社会实践服务队首次出征,怀着一颗纯粹的心,肩负一份沉甸的责任,带着一个美好的期待,迎着湛蓝的天空,顶着火热的太阳,服务队来到了他们大学生涯支教的第一站——谭家秋峪村党支部,云彩好似被太阳烧化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望着晨起的太阳,他们将用半月的时间来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用行动再续青春的光彩,给山区的孩子带去知识、温暖和力量。
由于谭千惠、谭梦瑶的到来,且小升初、初升高是一个重要的衔接阶段,服务队决定采用一对一、多对一的授课形式,教学工作不敢有丝毫的马虎。这也需要服务队在原本忙碌基础上,多花一些心思来备课,以便给孩子以后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由于服务队人数有限,服务队必须对每一门科目的“辅导老师”进行明确分工,有的志愿者需要同时辅导两个同学,前一天晚上,服务队都要备课到半夜,以便第二天讲课的顺利进行。
在规定的上课时间之前,两个孩子总是早早的坐在教室里开始预习新的知识点了,这一切,服务队看在眼里,乐在心里。看到孩子们这么积极主动地学习,服务队对接下来的辅导工作也充满了激情。
“千惠,把我昨天给你们布置的数学作业拿出来我检查一下。”服务队韩昌道一脸认真的说道。检查作业的过程中,韩昌道针对两个孩子知识的不同掌握程度,又补充了一些知识点,让孩子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谭千惠殷实的基础,以及较强的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服务队省出了一些力气,可以分出更多精力侧重到初升高的课程上。
谭梦瑶则由志愿者张丽敏、王业飞、高建磊、冯雨、孙天琪分别负责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的辅导。对于高中的课程,服务队不敢马虎,对她的辅导更是格外费心。每天认真的备课,严谨的传道授业解惑成了服务队支教路上最美的颜色。
专业、专课,促进学生夯实基础
“谭梦瑶借来的英语课本后边的单词表没有了,我必须要在给她翻译文章的同时,教给她语法,语法是个基础,更是个重点,必须得掌握好。”志愿者张丽敏说道。队长高建磊也给“辅导老师”提出了要求,“大家辅导课程的时候一定要确保他们能够真正地理解并且会运用,第一遍学习一定要学会,不然以后学起来会更麻烦。”
小课专精,大课重学。每次给谭梦瑶辅导课程,服务队都十分认真。随手用笔标记内容,随时用嘴复述重点,随时用纸演示运算,坚持上好每一堂课,就像自己重回高中一般。服务队可以耐心的为一道题讲上一遍又一遍,只为让她更好的理解,闷热的屋子,即使满头大汗,也要坚持把一道题讲得明明白白。
师德为骨,师爱为魂。一个老师是否专业不仅仅体现在教学能力上,是否对学生进行心理关怀也是老师专业程度的体现。服务队在支教过程中不仅重视教学质量,更突出心理健康。
“你今天准备好了吗?”这是志愿者见到梦瑶、千惠的第一句话。“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是一句提高孩子自信的话!”志愿者何叶说到,“教学过程中减少批评语句的使用,多多采用鼓励的语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让农家的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获得更好的呵护。”
此刻正在成长的少年,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志愿者也不忘在聊天过程中突出家庭的重要性。无论对于家长还是少年,沟通都是了解彼此最好的桥梁。期间志愿者结合自身的经历讲述了一个个生动的关于亲子间沟通交流重要性的案例,用聊天的语气,构成了一次次课下的心理辅导课,让服务对和孩子都大有收获。
无论是小升初,还是初升高,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都发生了转变。服务队重视常规教育实效,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学习能力,采用模型法、电脑模型演示等新方式,丰富课堂形式,努力使两位学生都能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接触新鲜事物,激发学习兴趣,进而夯实基础,不断完善自己。
酷暑的阳光并不能打消服务队的热情,反而成为激发自己认真教学的动力。对于这些从未接触过教学的大学生来说,压力肯定存在,但大家都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将教学成果最大化。大家还不忘紧紧围绕教学工作,积极向经验相对丰富的师范类同学请教学习,努力提高个人教学能力,争取更好地教学效果。
“我们课下是她们的哥哥姐姐,但在课上就应该用教师的准则来要求自己,不容有半点马虎,孩子的家长信任我们,我们就应该对得起这份信任。”志愿者何叶在与孩子家长交流过程中说道。青春美好,爱心同行。服务队确保课程专业化、学业专门化,让辅导更精、更细,让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更简单。虽说村里条件差一些,志愿者们确实吃了不少苦,不过大家说,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思想以及陪伴,能给孩子们带去知识的滋养,就是这个暑假最大的价值。
(赵小倩 孙天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