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至17日,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苏州大学、苏州工业园区承办,交通银行协办的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苏州拉开帷幕。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江苏省副省长曹卫星,苏州大学校长朱秀林,交通银行副行长、纪委书记寿梅生代表竞赛主办、承办、协办单位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科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程东红及教育部、全国学联、苏州市有关负责同志出席开幕式。我校团委副书记张晓静、物电学院副院长黄宝欣和参赛团队代表组成代表队参加了本次竞赛。
经过五天紧张激烈的现场答辩和专家评审,我院刘增泽等同学的作品《可伸缩探测救援机器人SAR—1》从全国440所高校的1135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三等奖的好成绩。
在赛前布展工作阶段,我院参赛师生一起布置展位、组装设备,克服场地限制、天气环境等诸多不利因素,齐心协力,顺利完成布展任务,确保了参赛作品的成功展示。10月14日是本届“挑战杯”的开幕式和公开展示日,刘增泽的参赛作品吸引了络绎不绝的领导、专家学者、学生前往参观,参赛选手以优秀的作品、专业的讲解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团山东省委常委、学校部部长郑思洁到我校展区亲切慰问参赛师生,并给予热情鼓励和悉心指导。10月15-16日,在为期2天的专家封闭评审中,刘增泽沉着冷静、稳扎稳打,对专家提出的各类技术性问题给予了专业而又机智的回答,获得了专家评委的好评。
本次大赛以“挑战创新路,共圆中国梦”为主题,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全国近2000所高校开展了校级竞赛,向“挑战杯”官方网站报备了近两万件作品。经过省级比赛、全国复审,最终440所高校的1135件作品进入终审决赛。港澳地区14所大学的59件作品一并参赛参展。决赛作品涵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类,包括机械控制、信息技术、数学物理、能源化工、生命科学以及经济、社会、教育、管理、法律、哲学等细分领域。共有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机械与控制、信息技术、数学物理、能源化工、生命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近100名专家进行了竞赛评审工作。
本届竞赛实现了三个“首次”:首次由省属“211工程”高校承办,首次在地级市举办,首次采用校地合作的承办模式。此外,竞赛期间举办了“累进创新奖”与“交叉创新奖”评选、“创新大讲堂”院士与青年学子面对面、“我的创新故事”视频展播、入驻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园区项目路演等活动。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国内著名大学、新闻媒体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自1989年首届竞赛举办以来,已先后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成功举办12届。20多年来,随着竞赛规模的不断扩大,竞赛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也日趋规范,形成了全国、省、高校三级赛制。全国31个省(区、市)均举办省级比赛,1000多所高校举办校级比赛,每年参加三级赛事的学生超过百万。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青年学生工作,特别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几年,先后印发了《 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P)项目实施办法》、《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成果奖励办法(试行)》等文件,建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划拨专项经费成立SRTP基金,支持学生开展科研训练,目前已有3批项目结题,已对2011年、2012年学生“挑战杯”系列竞赛获奖、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课外学术成果进行了奖励;各单位、各部门通过开放实验室、组织学科竞赛、举办学术讲座、参加各类创新大赛等方式,鼓励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扶持学生学术科技类社团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学校团委早在2012年12月份就启动了本届“挑战杯”校级竞赛,经过学生申报、专家评审指导、多轮模拟答辩等方式参加了山东省竞赛。省赛后,又进一步邀请专家指导、改进完善作品,全力备战,以最好的作品参加全国比赛。
本次全国“挑战杯”竞赛的成功参与,积累了更多国赛实战经验,标志着我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为进一步在全校深入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今后的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中,我们将以本次全国“挑战杯”竞赛为契机,在全校范围内继续积极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扎实推进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建设利用好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不断完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工作体系,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新平台,不断将我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推进。